没想到这部春节档硬核大片,还有这么温柔的一面!

分类:影片资讯热度:加载中更新:2020-01-15

时隔两年,林超贤导演带着新作《紧急救援》强势回归春节档。

相比于去年,今年的春节档期竞争格外激烈,9部大片将在大年初一当天扎堆上映。

而在率先开启全国路演中,观众都给予《紧急救援》积极正面的好评,这让人对影片多了份期待。

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镜头对准的是缉毒警察;

2018年的《红海行动》,故事聚焦的是中国特种部队;

到了今年的《紧急救援》,主角锁定在中国海上救捞队。

与缉毒警和特种部队相比,海上救捞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实际上,这个群体,与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海上救捞队,担任着水上救助的职责,不仅限于拯救生命,也负责水上的财产与环境救助,以及沉船沉物的打捞。

2008年的汶川地震营救行动、2010年大连海域石油清污现场、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打捞——天灾人祸的救援中都可以看到救捞队员的身影。

《紧急救援》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海上救捞人,是国内首部海上救援题材的电影。

导演林超贤曾回忆说,早在五年前他被一则救捞队员执行海上营救的视频所震撼和感动,于是萌生了拍摄海上救援题材的念想。

但因为当时对拍摄技术方面的不自信,项目也迟迟未能推进。这一停滞的情况,直到《红海行动》才出现了转机。

《红海行动》中拥有大量的动作、爆炸、战争的戏份,这些场景的拍摄经历让林超贤对大场面的设计与调度有了更多的经验与信心,这部《紧急救援》才顺势而生最终成型,让这些默默无闻的救援英雄有机会被更多人所知。

林超贤从香港北上内地之后,导演风格越来越趋向于硬核,《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已经是超级动作大片的量级。

就像一套组合拳,林超贤关心的是如何将这些动作场面设计得足够有新意,组合得足够漂亮、高效。

比如《红海行动》,追车、枪战、爆破不断,但每一场戏都尽可能做到差异化,城市里激烈的巷战,沙漠中惨烈的遭遇战,特别是对战争场面逼真、残酷的刻画,在华语电影里都是非常罕见的。

但也正是在《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后,林超贤知道“观众的期待提高了,不能让观众失望”。所以对于新作《紧急救援》,导演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加码”。

影片中将出现四个救援场面,而且每场戏几乎都是从来没在华语电影中出现过的。用导演的话来说,“如果大家都看过了,我们又何必再拍一次?”

而在此前的预告中就已经释出了三场重头救援戏:

摇摇欲坠的海上钻井平台,救捞队员穿梭在不断喷涌的浓浓黑烟与汹涌火舌之中;

漂浮在海面上的逼仄机舱内,队员们争分夺秒寻找着逃生通道,而海水随时可能冲破断裂的机头将所有生命拽入海底;

陡峭而狭窄的山谷中,飞行员驾驶着直升机与强劲的对流风抗争,在湍急的江面上盘旋搜救:

——这套漂亮的组合拳,在路演过程中让不少观众“中招”了:

憋气、缩脖、捂耳、挡眼,“应激反应”五花八门,足见影片的紧张惊险。

而这种极致的动作场面,放在春节档一众大片里,也是比较独特、比较难得的存在了。

影片中的动作大场面尽管惊险、疯狂,但实际上,都是取材自真实事件。也就是说,中国海上救捞队员们亲身经历过类似的艰难挑战。

《紧急救援》此前发布的“万幸有你”特别短片里展示过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救捞系统最早成立于 1951年8月24日,共救助遇险人员80134名,救助遇险船舶5308艘,打捞沉船1821艘”。

而与这些数字相对的,是救捞系统的人数之少。截至目前,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不足600人——一方面是因为要求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危险系数高。

身为救捞队员,需要强大心理的依靠,每一次的任务,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所以,烈焰、波涛是他们的敌人,但救捞人最大的对手,是内心的顾虑与情感的牵绊。

影片前天刚刚发布的“平凡英雄”短片中,现实生活中的救捞队员亲身讲述着在执行任务、拯救生命与面对家人的私心与内疚之间的情感两难。

面对威胁,他们也曾犹豫、踟蹰、胆怯、退缩——

《紧急救援》的特别之处,也在于此:

海上救捞队被誉为“14亿中国人的海上守护神”,这部电影不仅刻画出救捞人执行任务时英雄的一面,也呈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害怕犹豫的一面,这反而将“平凡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

彭于晏饰演的交通海上应急反应特勤队队长高谦,预告里透露他能力强、信心足,救援行动里也总是冲到最前面。

但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在营救中的英勇身姿、矫健身手,而是他默默沉下水底,剖开内心的那句——

“我恐惧”

是的,看似完美的英雄形象,“恐惧”如同一道豁口,而影片也由此灌入了人性。

翻开林超贤导演北上之前的作品,可以发现“人性”是他一贯着力描绘的重心:

《野兽刑警》里的腐败警察烂鬼东,亦守着江湖情感道义;《证人》里行事快狠准的警探唐飞,始终受困于曾经失手杀人的愧疚;《魔警》里既是警察又是抢劫犯的王伟业,在割裂的身份与人格中来回撕扯:

人性中的善与恶、伟大与渺小,都构成了普通人所拥有的微妙与复杂。

林超贤不怕对准英雄身上的缺陷,因为有缺陷,才有人性,也才更真实。

如果说,《紧急救援》是一部超硬的春节大餐,那么它对人性的探索,则是它坚硬外表下的柔软内核。

而所谓人性,不仅在于面对危险迎难而上去救人的坚定和勇敢,也在于面对家人、朋友的情感牵绊而生出的犹豫与恐惧。

导演表示,这一次会在情感方面落更多的笔墨。成都站路演,有观众提到被故事中的父子情、爱情和兄弟情所感动,可见对人物情感的描绘与刻画,也是电影的重头戏。

与恐惧相对的,是勇气。

就像短片里救捞队员提到的,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不忘初心的“迎难而上”,都需要勇气的支撑。

而对于主创来说,整部电影的拍摄也是一次“迎难而上”的勇气之举。

主演彭于晏,给合作过四次的林超贤取了一个外号“魔鬼林”,每一次都被后者惨“虐”。

拍摄《激战》,彭于晏要练就拳击手的体格,提前三个月开始魔鬼训练,每天花费数小时刷体脂,还要学习综合格斗技巧;参演《破风》,练习了半年骑车,大腿粗了整整一圈,最后还考取了自行车职业证书。

到了《紧急救援》,“受虐”程度也是只增不减。彭于晏和其他主演提前进组,进行了大量体能训练,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每天6小时泡在水里,还要潜到水下40尺的深度拍摄动作戏份。

林超贤的“魔鬼”要求背后,其实是对影片质量、对每一个细节的较真。而演员们的刻苦训练,也是为了突出一个字——真。

为了真实,剧组辗转厦门、福州、广西、墨西哥四地拍摄,大部分场景也采用了实景拍摄。

实景拍摄,不仅对道具场景的布置要求极高,也更考验摄影师的技术。担当影片摄影指导的,是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鲍德熹。

他也在特辑中直言影片拍摄难度之大,几乎是他从影35年最难的一次,每一场救援戏,都可以单独拿来拍成一部独立的电影。

在林超贤的“魔鬼”执导下,《紧急救援》之于观众,无疑是一次极致的视听飨宴;而对于守护在14亿人背后默默无闻的中国海上救捞队来说,他们所拥有的“救捞精神”值得被这样认真的对待、真实的呈现。

海上救捞队一直以来,都遵循着这样一句格言: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命是无价的,而在一次次拯救生命的过程中,救捞队员也一次次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真实救捞人:宋寅

救捞精神,其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面对生活、职业的战场,也需要以勇气打底的迎难而上,实现自我价值。

而对于《紧急救援》来说,它的价值,或许就如导演林超贤所言,“希望我的电影能让观众来鼓励一下自己,看到戏里的人如何克服困难,能够给观众们力量。”

大年初一,期待这部电影带来的极致体验,也期待它可以为接下来新的一年,注入满满的勇气与力量。

最新资讯